基礎設施領域向民資敞開大門 穩增長意圖顯現
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 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有了制度保障。 4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其中提出,在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展特許經營,境內外法人或其他組織均可通過公開競爭,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并獲得收益。 專家表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穩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非常關鍵。該政策的出臺將以制度創新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 記者獲悉,這份由國家發改委起草的文件,此前在1月份已對外發布了征求意見稿。而此次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就意味著該《辦法》將很快出臺。 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一周后,旨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政策出臺,政府穩增長的意圖顯而易見。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增長有很多方式,有立馬見效的,但也有些是通過制度建設來夯實經濟增長基礎。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始實施特許經營就是后者。而且在能源、交通等傳統壟斷行業引入民間資本,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發揮市場的作用。” 在基建投資領域,地方政府擔當主力軍的角色。但43號文發布后,地方政府融資能力大幅受限,不能再發行城投債或融資平臺貸款,目前只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和PPP來融資。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就指出,“鑒于地方政府債規模有限,PPP將是地方政府維系基建投資增速的重要融資方式。” 自去年以來,國家就力推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而特許經營就是PPP的重要實現方式。但在PPP模式已被確立為地方政府化解資金壓力重要抓手的情況下,由于缺少明確的法律規范支撐,社會資本進入市政、交通、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的進程仍然面臨眾多規范性難題。 “此次出臺的管理辦法可以看作推進PPP模式的重要制度設計,從某種程度來講,辦法是一個促進PPP模式發展的配套制度。”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說。 《辦法》提到很多具體措施,比如,完善特許經營價格或收費機制,政府可根據協議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并簡化規劃選址、用地、項目核準等手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可給予差異化信貸支持,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0年。 “通過財政補貼,將使得一些民間企業和社會資本更能滿足投資的條件。”金永祥說。 此外,允許對特許經營項目開展預期收益質押貸款,鼓勵以設立產業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項目資本金,支持項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發行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票據、企業債、公司債等拓寬融資渠道。 “《辦法》里面提到的融資方式眾多,為地方政府在具體操作層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最近地方政府熱推的城鎮化建設基金,就和《辦法》中提到產業基金密切相關。”章俊說。 “整體來看,此次出臺的辦法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準入標準,同時規范了特許經營行為,有利于促進特許經營持續健康發展。”金永祥說。 此外,有關人士還建議加快特許經營立法進程。金永祥表示,缺少明確法律規范、合作前景難以預判,是讓民營資本對特許經營和PPP模式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此次出臺的辦法實際上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文件,建議進一步加快特許經營法的立法進程。 目前河南、山東等多地政府都成立了城鎮化建設投資引導基金,并以此吸引金融機構資金。 另據悉,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部署進一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以穩就業惠民生助發展;決定清理規范與行政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更好服務和便利群眾。以促改革、調結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編輯:何惠平 來源:上海證券報 |
|